引言:深受欢迎的股票配资
“ 在资本市场的激烈角逐中,昊创瑞通IPO之路布满荆棘。”
本文为财鲸眼原创
作者:文博
编辑:小凡
微信公众号:caijingyan
——
图片
魔幻一日:阳光消费金融的冰火两重天
一边是公司章程修订获批,一边是 140 万元罚单接踵而至,阳光消费金融的 “冰火两重天”,正是当下消费金融行业在强监管浪潮中艰难转型的真实写照。
2025年5月30日,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经历了极具戏剧性的一天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同日发布两则公告,一则核准其公司章程修订,另一则对其开出140万元罚单。这一事件,成为消费金融行业在强监管下转型阵痛的典型案例。
图片
图片来源: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
行业之困:业绩滑坡与罚单频现
消费金融作为连接消费与金融的关键纽带,在宏观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。它既能平滑消费曲线、缓解资金压力,又能为个人提供应急周转。近期,金融监管总局积极推动消费金融规范发展,助贷新规的出台更是标志着行业迈向新阶段。
然而,阳光消费金融的业绩却不容乐观。2024 年度财报显示,其全年净利润仅 0.58 亿元,相较 2023 年的 1.71 亿元暴跌 66.1%,下半年还出现 400 万元经营亏损,这是公司成立以来首次半年度亏损。资产规模也持续缩水,截至 2024 年末,总资产为 97.83 亿元,较 2023 年下降 16.2%,且已连续两年下滑。
此次 140 万元罚单揭露的问题更为严重。阳光消费金融因合作模式、授信额度计算、贷后管理等多项违规被处罚,这些问题暴露出部分消费金融公司过度依赖外部合作,自身风控体系存在明显缺陷,尤其是在贷后管理环节,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。
阳光消费金融并非个例。2025 年以来,消费金融行业已收到多例罚单。2 月 10 日,内蒙古蒙商消费金融因个人不良信息报送等违法行为被罚款 83 万元;3 月 28 日,蚂蚁消费金融因公司治理、风控等问题被处以 140 万元罚款。
行业承压:头部机构也难逃“双降”困境
在强监管背景下,消费金融行业面临巨大经营压力。2024 年业绩报告显示,招联消费金融、兴业消费金融和中银消费金融等头部机构均出现营收与净利润 “双降”,资产质量也持续恶化。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规模收缩 7.18%,净利润下降 16.22%;兴业消费金融贷款余额同比下降 5.2%,净利润下滑 76.82%;中银消费金融净利润同比下降 91.62%,不良贷款率在 2023 年末升至 3% 以上,2024 年个贷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约 124.39 亿元,规模达 2023 年的 19 倍。2025 年以来,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转让加速,第一季度成交规模未偿本息合计达 143.8 亿元,超 10 家公司通过银登中心转让不良贷款资产包。
破局之路:转型探索与未来展望
不过,政策层面依然肯定消费金融的积极作用。金融监管总局要求各机构规范发展消费金融,助力消费提振。面对困境,各消费金融公司也在积极探索转型之路。
不少机构开始回归风控本源。招联消费金融打造 “风云” 风控系统,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,实现对风险行为的有效拦截;中原消费金融构建智能风控体系,使不良贷款率下降 0.1 个百分点;马上消费积极应用新技术,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效率。同时,多家机构放弃 “大而全” 模式,转向深耕垂直领域,如海尔消费金融聚焦家电、家装场景,打造特色科技金融平台。
随着《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》施行和助贷业务监管规定出台,消费金融行业监管体系不断完善,将步入更规范的发展阶段。在监管深化、市场重构的背景下,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市场影响力日益凸显,行业将迎来深度调整,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。只有顺应监管导向、加快转型、强化风控的机构,才能在变革中抓住机遇,发挥消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、促进消费升级的积极作用。
(注意: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公司公告,部分观点来源于观察者网等权威媒体公开报道。)
图片
尾声:
“ 闫凯境在2025经销商大会按下的暂停键,是赤水河边少帅突围的第一桨——对岸的曙光深受欢迎的股票配资,尚在湍流深处。”